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史上极其艰难且壮烈的一段岁月。每一个为抗战事业付出汗水和生命的人,都理应被历史和人民永远铭记。八十多年前,一位隶属于第29军的老兵刘思远,亲身参与了保卫卢沟桥的战斗。他与战友们挥舞着大刀,狠狠砍杀了侵略的日军头颅。在那场敌我力量悬殊、险象环生的战役中,他们顽强奋战,使得日军一度狼狈撤退。对于刘思远来说,那次卢沟桥的浴血奋战,成为他此生难以忘怀的深刻记忆。
这段经历,还得从头讲起。
1931年,年仅16岁的刘思远失去了父母,为了生存离开了故乡菏泽,毅然投身军旅。彼时,日本关东军已全面占领东北,日军频繁对河北地区进行挑衅,野心勃勃地准备挥军南下,染指中国的更多土地。家乡的贫困和国家的危机让年少的刘思远选择了保家卫国的道路。
五年后,在表兄郭祥民的推荐下,刘思远从地方的团练部队调入了原属冯玉祥麾下的西北军第29军,分配到第37师第220团服役。那时第29军由军长宋哲元、副军长佟麟阁率领,第37师师长为冯治安,第220团团长是戴守一。第29军因曾在喜峰口战役中与日军激战,深知敌人的阴险与凶狠,部队官兵时刻保持高度警惕,准备随时反击日军的挑衅。刘思远入伍后,被团长选为侦察兵,专责刺探日军动向。
展开剩余83%一次,刘思远与几名战友秘密潜入丰台日军内部侦察,不幸被日军巡逻兵发现,随后被押入一座大宅,敌人计划当天夜里活埋他们。夜幕降临时,守卫的日军哨兵因疲劳打起盹来,刘思远和战友们趁机用牙齿和指甲磨破绳索,趁机翻墙逃脱,重返队伍。连长得知情况后,慷慨奖励了他们每人三块大洋以示鼓励。
根据刘思远等人的侦察,日军极有可能很快发动大规模进攻。关东军大量兵力从东北调动到华北,驻扎在平津地区的日军兵力高达三、四万人,6月以来频繁在平津郊外进行大规模演习,内容直指占领卢沟桥和宛平县城。
7月7日深夜,日军无视中方严正警告,在丰台附近调动一整师团兵力,以“打野操”为名进行军事演习。过程中,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由,怀疑该士兵被中方扣押在宛平县城,强行要求进城搜查。中国守军断然拒绝,第29军随即下令封锁城门,严密防守。日军愤而割断宛平城周围电线,包围城池,并对城内进行枪炮射击,步兵炮兵同时轰击卢沟桥防线。
当日军发起进攻时,刘思远所在的第220团驻守在颐和园附近。听到卢沟桥传来的炮声后,立即尝试联系守军,但通讯已中断。迫不得已,他们派出刘思远等侦察兵前去探明情况。刘思远和战友抵达卢沟桥附近,发现主要交通要道布满铁丝网,处处是日军哨兵。紧急返回向冯师长汇报。师长判断战斗已全面爆发,立即从各团挑选体壮士兵组建200多人的“奋勇队”,奔赴卢沟桥防守前线。
当时21岁的刘思远,身材魁梧,且身为侦察兵,身手敏捷,遂被选入“奋勇队”。他从入伍开始,日复一日接受严格军事训练,挥舞大刀时虎虎生风,刀光闪烁,每次挥砍都发出铿锵作响,即便面对三个日军也能从容应对。早在喜峰口之战,29军便用大刀让日军吃了大败。虽然武器不及日军先进,但29军士兵在近战与夜战中英勇无畏。
“奋勇队”迅速赶赴卢沟桥阵地。为避免夜间误伤队友,队员们穿白色背心,手臂上绑白布条,人人配备短刀和四颗手榴弹,还有的携带钳子、斧头、剪刀,以拆除日军的铁丝网。队员们悄然潜近敌阵,用剪刀割断铁丝网,投掷手榴弹炸毁敌阵,日军伤亡惨重,纷纷奔出阵地,疯狂地与“奋勇队”展开白刃战。
“奋勇队”士气高昂,刀光剑影中与日军拼杀。刘思远回忆,战斗打响时,只要发现未穿白衣、没绑白布的人,就用砍刀朝其脑袋劈去。夜色中,刀刃砍击敌人脑袋发出“噗噗”声,连带击落钢盔的声音夹杂其间,令人心惊胆寒。挥刀砍下敌人脑袋时,那种沉闷的断裂声是死亡的回响。每次砍杀时,全队成员凝神屏息,只有在确认敌人倒下后才会稍稍松气。
激烈的白刃战中,刘思远与战友斩杀多名日军。有一回,一名日本兵怒吼冲向阵地,端着长刺刀直刺刘思远胸膛。刘识破敌方“先刺后挑、开膛破腹”的招数,拼尽全力用短刀下压敌刀尖,然而敌人随即猛烈向他的肚子挑刺。刘思远灵巧侧身闪避,试图回刀斩敌,却被长刺刀划伤右腿,鲜血顿时染红裤腿。
他故意倒地装作中枪要害,敌人误以为得手,举刀欲补刺。刘思远抓住机会,一刀刺入敌人腹部,敌兵顿时僵直倒地,未蹬几下便断气。那晚,“奋勇队”与第37师紧密配合,将一整个日军中队斩杀殆尽。敌阵鲜血遍地,断肢残骸散落一旁,而“奋勇队”仅有少数轻伤,成功击退日军第一次进攻。
日军残兵撤退后,第37师入城与219团会合,决定留守卢沟桥的适量兵力,主力部队则随219团团长吉星文撤回西苑。然而,日军绝不会轻易罢手。他们集结更多兵力发动猛攻,调动北宁铁路守军以及飞机、大炮和坦克等重型火力,对29军发动持续猛攻。
战斗从7月7日持续至月底,二十余天中,卢沟桥战区硝烟弥漫,炮火连绵不绝。在敌军疯狂轰炸下,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英勇牺牲。刘思远回忆说,曾有美方代表介入调停,要求双方停火,但日军巧妙利用这一时机扩军备战,战争规模随即加剧,北平、天津相继沦陷,连云港等地也相继被占。
局势急剧恶化,第29军被迫撤出北平。撤退途中,刘思远随220团转移至河南清化县。途中遭遇日军飞机轰炸,一颗炸弹就在他不远处爆炸,炸伤了半边身子。战友王斋柱奋不顾身将他背起,冒死向安全区奔去。可惜前行不到半里,王斋柱中弹身亡,刘思远泪流满面。搜寻王斋柱身上的信息牌后,他强忍痛苦,独自走了半里,终于遇见救护队,被送往千阳县106医院治疗。
1938年2月,刘思远从疗养院出院,意欲重返部队,但未能如愿。最终,他选择留在千阳县,和许多伤愈士兵一样,扎根于此。抗战胜利后,部队征召他参加内战,他选择拒绝,转而开设照相馆为生。后来,照相馆公私合营,他成为有待遇的职工,安稳工作直至退休。
如今,卢沟桥事变已逝去八十余载,刘思远也离世多年。但他留下的珍贵回忆,生动再现了29军保卫卢沟桥时的英雄事迹,彰显了那支大刀队伍的无畏精神。虽然卢沟桥最终失守,他们的英勇奋战永远激励着后人,那种抗争精神将永垂不朽……
发布于:天津市